夏日炎炎,注意预防
HOT
夏季高温多雨,是食源性疾病易发、高发季节。厨房中一些常见的饮食习惯,或者不起眼的失误,都可能暗藏风险。
如何“克敌制胜”?这几个食品安全提示请收好!
预防毒蘑菇中毒
北京近日空气湿度大,土壤含水量高,非常适宜野生蘑菇生长,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风险较高。食用毒蘑菇轻者会出现胃肠道或者神经精神等症状,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。
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,很多毒蘑菇在外形上跟可食用的野生菌很相似, 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,如看颜色和形状、看生长环境、用银器辨毒、看分泌物、看有无生蛆生虫等 均不可靠,如不仔细辨别、鉴定,容易发生误采误食的中毒事件。
展开剩余86%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是:
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;
不轻信不可靠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;
不要在不能确定蘑菇来源的场所食用菌类食品。
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;
不轻信不可靠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;
不要在不能确定蘑菇来源的场所食用菌类食品。
请牢记:野生蘑菇,不采摘!不食用!不买卖!如果怀疑吃了毒蘑菇,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
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
俗话说夏天和海鲜更配,但副溶血弧菌和海鲜可能更“登对”。
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产品包括 多种海洋鱼类、虾、蟹、贝类等。
其表现的主要症状为恶心、呕吐(次数不多)、腹痛,主要特点是在脐周部呈阵发性绞痛,腹泻,常呈水样便,有些出现低热,严重者可导致脱水、血压下降,甚至出现休克。
预防方法
加工水产品一定要 烧熟煮透,尽量不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。
加工水产品过程中, 生熟用具要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,用完后清洗干净,最好消毒。
注意洗手,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;带有食物残渣的器皿、刀具、抹布、砧板都可能会成为细菌孳生的“温床”,需及时清洗、消毒。
水产品最好 现买现吃,如果一次吃不完,可以分装成小份,放入冰箱冷冻室储存,避免冷冻储存食物时间过长,也不要反复解冻。
在餐厅吃海鲜时要注意餐厅是否正规、食材是否新鲜,同时也要 适度适量食用。
预防沙门氏菌感染
沙门氏菌为食物中毒的“头号杀手”,它常存在于生或半生的食物上,如 未煎熟的牛排、未经杀菌的奶制品、没有清洗干净的果蔬、溏心蛋等。
沙门氏菌的最佳繁殖温度为35℃~37℃,在20℃以上即可大量繁殖,而且其存活时间较长,在水、肉、蛋和奶类制品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,即使在高盐分的条件下(如腌肉中)也可存活30天以上。 食物被沙门氏菌污染后并无外观和气味上的明显变化,不容易被察觉。
预防方法
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关键在于 把好“入口关”。主要的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:
1.注重食材购买途径与质量。尽量购买 检验合格的肉类或蛋类,同时要注重饮用水安全和食物原料卫生。
2. 正确存放食物。日常生活中购买的食材若在室温下保存,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个小时。对于剩饭剩菜,可在冷藏条件下存放,温度调节为2~8℃,且应 尽快食用完,防止沙门氏菌繁殖。
3.在加工食物过程中,需 煮熟煮透,尤其是肉类与蛋类。
4.注重厨房卫生。 生熟分开,防止交叉感染。厨具使用前后要认真清洗,定期进行彻底消毒。
5. 饭前便后洗手。
警惕剩饭菜中的“毒素”
隔夜饭菜在存放过程中,如果没有及时冷藏,尤其是在室温条件下,很容易滋生如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李斯特菌、蜡样芽孢杆菌等细菌。
预防方法
凉拌面等 即食类食物,应一次性吃完;剩饭及其他熟食品应尽快低温保存(4℃以下); 剩饭等食物在食用前应彻底加热,并保持至少3分钟。
注意发苦的葫芦科植物
民间历来就有“夏吃苦,胜进补”的说法,意思是说,炎炎夏日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(苦瓜、苦菊等)对健康是有益的。
但是,有些本来不苦的瓜类(丝瓜、冬瓜、黄瓜、瓠瓜等)如果尝起来发苦,千万不能吃下肚!
让这些本来不苦的葫芦科植物产生苦味的物质叫葫芦素, 这种毒素性质稳定,不会因为烹煮而被破坏。一般食用后30分钟左右,就会出现中毒症状。
轻者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者会出现肝肾功能损害,甚至有可能出现抽搐、呼吸困难和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。
预防方法
发苦的葫芦科植物外观和正常的并没有区别,不通过品尝难以鉴别。因此,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尝一下。我们可以先尝试用舌尖舔一下去皮的瓜肉, 如果有苦味则及时漱口,立即丢弃,不可继续烧熟食用。
若 下锅后才发现是苦的,则要 连同锅里的其他食物一起丢掉,并把 用过的菜刀和锅清洗干净。
图文来源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、科普中国、健康北京
发布于:北京市配查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