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报刊推荐
那些藏在美文里的夏天
时光如梭,恍惚昨日刚迎来万物复苏的春日气息,转瞬间却已步入蝉夏。
夏,便是如此,春天还未暖透,万物已繁茂生长。古人云:“夏读书,日正长,打开书,喜洋洋。田野勤耕桑麻秀,灯下苦读声朗朗。荷花池畔风光好,芭蕉树下气候凉。农村四月闲人少,勤学苦攻把名扬。”
展开剩余92%夏风拂柳荷,蝉鸣半夏生。夏夜簟纹如水,褪去白日浮躁,一人一椅一壶茶,小扇轻摇品美文,“读书之乐乐无穷,瑶琴一曲来薰风”,沉淀身心,亦是人生好时光。
在朱自清笔下,清华的荷塘夜色美,月光明;泰戈尔眼中,夏天怒放的花最美丽恣意;冰心则把爱藏在了夏天的夜色中、星空里;徐志摩徜徉在雨后虹里,流连忘返……
夏天,在作家的笔下充满着魅力,也饱含着诗意。不妨一起来读读吧!
共赏夏日的十里荷香
朱自清
《荷塘月色》
《荷塘月色》是朱自清于1927年7月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,它与《背影》《春》等抒情散文名篇一起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中。
朱自清和他的爱子乔森,
背景是清华北院的网球场(1935年)
《文潮月刊》
1948年第5卷第6期 ,第2154页
朱自清夫妇和冯友兰、叶麐夫妇
同摄于北平清华园(1935年)
《文潮月刊》
1948年第5卷第6期 ,第2154页
朱自清:《荷塘月色》,
《中学生》1930年创刊号卷,第61-66页
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。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,像闪电般,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,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,遮住了,不能见一些颜色;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。”
“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虽然是满月,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,所以不能朗照;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——酣眠固不可少,小睡也别有风味的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,高处丛生的灌木,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,峭楞楞如鬼一般;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,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。”
期刊推荐
《中学生》
于1930年1月创刊于上海,属于青少年读物,月刊,半月刊。该刊由中学生杂志社编辑出版,社长叶圣陶,编辑有夏丐尊、张锡探、丰子恺等。
《中学生》由开明书店创办,是面向青少年的综合型读物,以向学生提供多种趣味与知识,解答疑问,指导前途,并作为学生发表作品的平台为宗旨。
泰戈尔最美诗篇
拉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
《生如夏花》
拉宾德拉纳特·泰戈尔(1861年—1941年),印度诗人、文学家、社会活动家、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。代表作有《吉檀迦利》《飞鸟集》《眼中沙》等等。
他的很多句子都广为人知,语言清丽,意味隽永,将抒情和哲思完美结合,给人以无尽美感和启迪。正如他在《飞鸟集》中所言:“你看不见你的真相,你所看见的,只是你的影子。”
“此图坐着泰戈尔先生,旁立者为殷芝龄、徐志摩、张君励、郑振铎及印人沙士屈诸君在热田丸甲板上所摄”
《泰戈尔先生与欢迎者》,
《时报图画周刊》
1924年第196期,第1页
《生如夏花》是泰戈尔写的诗歌,收录在《飞鸟集》第82首。夏花比春花绚烂坚韧,经得住最热烈的阳光,受得起狂风骤雨的考验,最终迎来丰硕的秋天。
诗句的英文原文是:
"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,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."
仅此一句。
郑振铎译为:
“使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”
《泰戈尔诗二首》,
《宁中学生》1936年第9期,第168页
有一种美,叫夏夜
冰 心
《夏夜》
《繁星》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,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《飞鸟集》的影响下写成的。用作者冰心的话说,就是将一些“零碎的思想”收集在一个集子里。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,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,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。
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冰心
《燕大月刊》
1930年第6卷第3期,第1页
《夏夜》收录于冰心的诗集《繁星》(第134首)。
冰心:《夏夜》,
《平民月刊》
1936年第12卷第6期,第23页
《繁星》最初发于北京的《晨报副刊》,诗集收录了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的164首小诗,纯真童趣,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,充满了“爱的哲学”。
期刊推荐《晨报副刊》
《晨报副刊》是“五四”时期著名的“四大副刊”之一。其前身为北京《晨钟报》和《晨报》第7版,1921年10月12日改版独立发行,在北京创刊。因随《晨报》附送,故称《晨报副刊》(也称“晨报副镌”)。李大钊、孙伏园、徐志摩曾先后主编过该刊。
该刊内着重宣传新文学,刊登小说、诗歌、小品文和学术讲演录等。刊登过冰心、沈从文、梁启超、鲁迅、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小说、剧本、诗歌,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,对欧、美、日等国的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论著也不遗余力地刊载,在戏剧方面亦有讨论。
完全诗意的信仰
徐志摩
《雨后虹》
徐志摩
《新时代》
1933年第3卷第5-6期 ,第5页
“未雨之先,万象都只是静,现在雨一过,风又敛迹,天上虽在那里变化,地上还是一体的静;就是阵前的静,是空气空实的现象,是严肃的静,这静是大动大变的符号先声,是火山将炸裂前的静;阵雨后的静不同,空气里的浊质,已经澈底洗净,草青树绿经过了恐怖,重复清新自喜,益发笑容可掬,四围的水气雾意也完全灭迹,这静是清的静,是平静、和悦安舒的静。在这静里,流利的鸟语,益发调新韵切,宛似金匙击玉磬,清脆无比。我对此自然从大力里产出的美,从剧变里透出的和谐,从纷乱中转出的恬静,从暴怒中映出的微笑,从迅奋里结成的安闲,只觉得胸头塞满——喜悦惊讶、爱好、崇拜、感奋的情绪,满身神经都感受强烈痛快的震撼,两眼火热地蓄泪欲流,声音肢体愿随身旁的飞禽歌舞;同时,我自顶至踵完全湿透浸透,方巾上还不住地滴水,假如有人见我,一定疑心我落了水,但我那时绝对不觉得体外的冷,只觉得体内高乐的热。(我也没有受寒。)”
“我正注目看西方渐次扫荡满天云锢的太阳,偶然转过身来,不禁失声惊叫。原来从校友居的正中起直到河边的左岸,已经筑起一条鲜明五彩的虹桥!”
《雨后虹》分三期,分别于1923年7月21日、23日及24日在《时事新报(上海)》上发表。
徐志摩:《雨后虹(续)》,
《时事新报·学灯》
1923年7月24日第1版
徐志摩深受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,追求自由,热爱自然。《雨后虹》描写了他赴英留学在康桥期间,冲进大雨里等候“雨后虹”的真实观感。他那认真的诗情,绝不含有任何矫伪。
林徽因曾问他怎么便会知道准会有虹,他得意地笑着说:“完全诗意的信仰!”
林徽音:《悼志摩》,
《北晨学园哀悼志摩专号》
1931年十二月 ,第13页
落诸笔端的至臻诗情
林徽因
《山中一个夏夜》
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,也被胡适誉为“一代才女”。作为新月社的核心成员,她诗歌受新月诗派的影响,玲珑明澈,情感纯真炽热,意象错落有致;同时又对新月派风格有所超越,形式变化多样又不失匀整和谐。
《林徽音女士》,
《图画时报》1925年第268期 ,第1页
林徽音:《诗:山中一个夏夜》,
《新月》1933年第4卷第7期 ,第5-6页
《山中一个夏夜》是林徽因女儿最喜爱的诗句,她说:“我妈妈写作总是把真情放进去,很感人也很打动人,我尤为喜欢妈妈那些开朗、神采焕发的诗句,看了让人感到欣喜奔放。”林徽因在诗中表现了自己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、微妙的艺术感受,具有明丽与清新的韵致。
期刊推荐
《新月》
刊载有文学论著、小说、散文、剧本、诗、游记,思想与批评、海内外书刊介绍、评论、书报春秋、海外出版界等栏目。
《新月》月刊主编先后有徐志摩、闻一多、饶孟侃、梁实秋、潘光旦、叶公超、罗隆基等人。主要撰稿人有沈从文、胡适、余上沅、梁遇春、叔华、英士、胡不归、陈梦家、赵景深、郁达夫等。
以新月同人为主体、以新月书店为依托的同人刊物和自由媒介,《新月》在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化的传播和“新月派”形成的过程中意义重大,它是现代期刊杂志与社团流派、出版实体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。
夏至已至,未来可期。捧一缕书香,亮一盏心灯,沉寂安然,不负韶华。以书本为楫,与光阴为伴,去找寻人生旅途上的希望之光。
以上内容由“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”提供
首都图书馆
“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”使用指南
PC端访问:
登录首都图书馆网站—“资源”—“中文资源”—“报刊”—“全国报刊索引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(1911-1949)”(仅限馆内使用)
报
刊
推
荐
版权归首都图书馆所有
转发请注明出处
发布于:北京市配查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